国营洪都机械厂《工人报》上刊登的关于“一种三养”的有关规定港陆证券
20世纪50年代末、60年代初,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,物质供应极度匮乏,市场副食品供应量减少,粮食、食用油定量降低,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,而且供应数量很少,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。
从1958年开始,国营洪都机械厂(现中航工业洪都)广大职工投入“大跃进”热潮,劳动强度加大。由于长时间加班加点,职工体力消耗很大,营养跟不上,许多职工患了浮肿病或肝炎。但是大家仍然坚持工作,对工厂正在进行的自行设计研制“红专”502和“雄鹰”302的任务,对掌握尖端技术,向喷气式飞机制造过渡满怀信心和希望,对党和国家能够领导全国人民战胜眼前的困难坚信不移。面对这种情况,工厂领导一方面强调要劳逸结合,严格控制加班加点,对确实需要加班的职工发放加班粮,在职工医院增设浮肿病病房,对患有浮肿病的职工进行治疗,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,进行“生产自救”。
职工们捉鱼、烘烤面包、制做面条港陆证券,想方设法战胜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
1961年2月,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到工厂视察工作。在谈到职工生活时,贺龙说:“你们厂里的地很多,应大量种菜,到种满为止。要喂上万头猪,要努力搞一年,明年实现自给。”按照这一指示精神,工厂成立了专门机构,组织全厂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农业劳动,同时安排部分职工配合专业人员,开展全厂的“一种三养”(种粮菜,养猪羊、养家禽、养鱼)。
8月,工厂正式成立农副业生产科,由主管生活福利的副厂长领导。农副业生产科下设生产办公室、会计组和两个耕作队、两个畜牧队、乳牛组家禽组、水产组、加工队和饮食组等,从事农副业生产的专业人员共137名。工厂还利用停工或组织轮流参加劳动等形式,组织职工配合专业人员,加强农副业生产。
开始时由于缺乏经验,在饲料供应没有保证的情况下,盲目养猪,曾一度出现大批生猪死亡的现象。通过总结经验教训,工厂明确搞农副业生产要“以养为主,以种保养,种养并举”。
1962年,工厂的“一种三养”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。当时全厂12000余名职工,有8000余名在食堂用餐,平均每人每月可以吃到肉和鱼1.5斤。在家吃饭的职工每月也能吃到8两,大大超过了国家供应的标准。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当时职工的副食品供应问题,但是改善了职工生活,安定了职工和家属的情绪,对工厂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完成国家计划,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这场“肚子保卫战”的艰苦岁月见证了航空人最朴实的倔强:既能让战鹰翱翔九天,又能让全厂吃上红烧肉,这才是真正的航空报国!
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